顽皮蛋的妈妈2
“活久见!”河南濮阳,一动物园的老虎得了甲沟炎,饲养员发现后,联合其他工作人员不顾老虎的反对,将生病的指甲剪掉了,没想到,老虎非常记仇,见到饲养员就一直“哈气”,连续好几天都这个样子!网友:“老虎:讲道理,我这个级别,是有权对你们哈气的!”
讲述者:一名长期跑动物园口的本地记者(第三人称叙述)。说起来,这事儿一冒头,园里和城里都炸了锅,围观的人和消息一样快。中午的风吹着饲料间的油香味儿往外飘,停车场墙上新贴的“请勿模仿剪甲视频”被人拍了又拍。围栏外的孩子踮着脚尖看热闹,大人们互相转发那段“哈气”的短视频。保安把隔离带又往外移了一米,免得有人硬往里凑。新闻留言里有人嚷嚷着想收藏“虎指甲”,园方的科普通告也就接着顶在了热搜底下。
当天傍晚,饲养员按平常的顺序巡栏,只是脚步比以前慢了一点,腰也弯得更低。她们手里换上了更长的喂食钳,牛肉事先用温水泡过,冰渣都挑了出去。虎舍里消毒水味儿淡了些,取而代之的是干草和木桩的新味儿,粗糙的麻绳裹得紧紧的。那只被叫作“虎王”的家伙依旧不买账,耳朵后压,呼出的气打在铁网子上蹦出一层细雾。她们没再逗留太久,放下食物退后两步,留出一个“你要面子我也要安全”的距离。
第二天一早,园方把地面垫材又翻了一遍,石子换成了更软的木屑,免得硬碰硬。兽医把黄色医疗废物桶摆到了更显眼的位置,盖子咔哒一声合上,标签写得清清楚楚。有人在门口兜售“虎爪吊坠”,其实是染色的牛骨,被城管拎走没两分钟,摊布上还落着烟灰。园里临时加了一块小展板,画着爪子和脚垫的结构,脚边放了磨爪木桩的样品。游客看着看着,反倒把手机揣回兜里,低头去读那几句简单的话。
到第三天,哈气的次数少了,只有她们靠近的时候才响一嗓子,像是例行的抱怨。饲养员没正眼对上,眼神轻轻往下滑,手势从“直接放食”变成“绕柱子挂食”,让它自己去取。兽医把巡诊的时间挪到了午后,阳光斜照进栏里,能看清脚垫边缘还泛着粉色的新肉。趾端的热感退了一些,走路的节奏也没昨天那样跳。门口的小黑猫趴在阴影里晒肚皮,时不时撇一眼里头的大猫,像在打量邻居的脾气。
城里这几天正好连雨,路面潮得发亮,园内的排水沟哗啦啦地响。夜里突发停电,备用发电机接了上来,虎舍里红灯一亮,温度勉强压住。早班的女饲养员打着雨披进门,鞋面上溅一层泥点,她把手擦得干干净净才开箱拿肉。那天的餐单换成了温热的小块,软一点,咬合不用太费劲。虎王在角落里闻了闻,抬眼看她两秒,没哈气,也没靠太近,就算是给了个面子。
第三天之后,园里搞了个小小的“爪护周”,没宣传口号那种夸张,就在科普角里摆了碎木、粗麻绳和旧木桩。还请了林区的老护林员来讲木头的来处,顺带讲了野外大猫怎么磨爪,怎么绕过刺草。兽医把剪甲工具的模型摆出来,吹管、止血粉和纱布一字排开,不演示,只让人看。家长们问得多的不是“危险不”,而是“家里猫该怎么修”,倒是把科普的门开到了另一个方向。论坛里有人又拿“记仇”说事,管理处干脆发了三张监控截图,时间点、状态、处理,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到了一周的早晨,雾气从水面起,园子还没完全醒,虎舍里先响了两下低低的呼气。它走到新木桩前,肩胛线起伏,后腿稳稳地撑着,前爪一点一点地在粗麻上蹭,像在给自己找节奏。饲养员把工具箱放在门边,没靠近,嘴里轻声念着工作单的顺序,像一个心里有数的习惯。外头早点摊的油条起锅了,香味顺着风钻进来,把清晨拉回了日常。园里广播准点开,提醒游客别投喂,别拍闪光,像提醒大家也别打扰一场刚刚缓下来的情绪。
这会儿,城里人该上班的上班,该送娃的送娃,热闹归热闹,虎舍里只剩下呼吸声和铁网轻轻的响。兽医在记录本上添了两条字,步态评分和进食量,写完用拇指抹平了纸角。保洁阿姨推着车在走道上擦得干干净净,水声像细雨落在砖缝里。保安把隔离带又理直了些,脑门上的汗顺着眉梢下滑。都记仇成这样了,它啥时愿松口呢?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