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情的白云PW
濮阳风铃寻亲志愿者讲述真实的寻亲故事——跨越22年的“爸爸妈妈”:13岁离家少年终与家人团聚
“爸爸妈妈……”当这句迟来了22年的呼唤透过手机屏幕响起时,视频那头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。屏幕这端,35岁的刘健紧紧攥着衣角,泪水顺着脸颊滑落——13岁那年离家失散后,他曾以为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亲人,却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下,重新找回了那个失落已久的“家”。
故事的起点,要从2025年9月10日的一条信息说起。那天中午11点30分,濮阳风铃寻亲志愿者卫华的手机突然震动,发来信息的是武汉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小李。“张哥,忙吗?我们这儿接收了一位不明身份人员,长沙警方查了没找到有效信息,你认识陕西的民警吗?能不能帮忙看看?”附带的照片里,男子神情局促,眼神里藏着对“身份”的渴望,他自称刘健,还提供了一个疑似陕西西安的身份证号码。
“寻亲就是和时间赛跑,多耽误一分钟,家人就多一分牵挂。”卫华没有丝毫犹豫,第一时间联系了濮阳市公安局的陈警官。“哥,长沙、武汉警方都没比对上,您再帮忙试试!”可半小时后,陈警官传来的消息让人心头一沉:“疑似信息有误,不能确定身份。”
跨省协作的大门似乎被关上了一道缝,但卫华没打算放弃。他反复翻看刘健的信息,试图从只言片语里找到线索。5天后,也就是9月15日中午11点30分,小李的又一条信息让事情有了转机——刘健突然想起了更多细节:“以前在西安雁塔区团结南路都市杰座名园住,现在房子是小姨在住,小姨姓杨;爷爷叫刘继青(音),住在福利院。”
这寥寥数语,成了新的希望。卫华立刻联系西安高陵区老兵救援队的张队长,恳请他协助排查。当天晚上8点,张队长反馈:“已经联系了当地派出所,民警帮忙查了,但没找到匹配信息,那个身份证号码也不是刘健本人的。”
线索再次中断,卫华的心里泛起一丝焦急。他拨通小李的电话,语气坚定:“还是得采集血样,DNA比对是最稳妥的办法。”小李也很快协调了浙江台州的柯警官,为刘健采集了血样,送往实验室检测。
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。中秋的月光、国庆的烟火,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刻,刘健在救助站里默默盼着消息,卫华也没放下这件事——他手机里存着刘健的照片,时不时拿出来看看,琢磨着还有没有遗漏的线索。“每次过节,我都想着,要是他能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好了。”
时间转眼来到10月10日早上7点20分,卫华刚到单位,手机就弹出了小李的信息:“哥,DNA结果出来了!”他赶紧点开查看,却又犯了难——比对上的人员全是湖南的,和刘健记忆里的“西安”完全不符。“难道是哪里错了?”卫华来不及多想,立刻联系娄底新化县公安局的罗警官、常德汉寿县公安局的张警官和徐警官,把刘健的情况一五一十说明,希望警官们提供一切帮助,“麻烦您了。”
9点30分,罗警官的电话打了过来,声音里带着兴奋:“卫师傅,有线索了!我们辖区确实有个叫刘健的人,1990年出生,13岁就离家没回来过!他堂妹说,父母叫刘某美、康某珍,还有个弟弟叫刘某,而且刘健左耳有个孔!只是时间太久远了,从照片上无法辩认!”
“左耳有孔”——这正是刘健身上的特征!卫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,他赶紧把信息转给小李,让他立刻联系刘健的堂妹何女士,还建了一个微信寻亲群,把民警、救助站工作人员、家属都拉了进来。群里,大家一点点核对信息细节。终于,所有细节都对上了,大家当既约定下午14:00点进行视频认亲。14点30分,武汉市救助站程主任发来视频信息,屏幕一接通,刘健就看到了两张布满皱纹却格外熟悉的脸——正是他思念了22年的父母。
“爸……妈……”刘健的声音颤抖着,话刚出口,就再也说不下去。母亲康某珍捂着嘴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,父亲刘某美红着眼眶,反复确认:“是健健吗?真的是你吗?”
这一刻,他回家了!屏幕两端的抽泣声交织在一起,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倒流,将22年的思念与等待压缩成眼前的相拥。刘健望着母亲鬓角的白发、父亲眼角的皱纹,大声哭了出来!堂妹何女士:“哥,你看,这是你小时候的样子,爸妈一直没舍得摘下来,每年都给照片擦好几遍灰。”
这份温暖的终点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碎付出。武汉救助站的程主任、小李为了帮刘健稳定情绪,每天都会抽时间陪他聊天,听他拼凑模糊的记忆碎片;浙江台州的柯警官特意协调时间,为刘健采集血样,反复叮嘱实验室“尽量加快进度”;娄底新化罗警官和常德汉寿县张警官、徐警官全力提供帮助,体现了专业的工作效率;西安高陵区老兵救援队的张队长,哪怕深夜接到线索,也会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派出所,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。这些来自不同岗位、素未谋面的人,像传递接力棒一样,把刘健的“回家梦”一棒一棒传递下去。正是这些平凡人用责任与善意织成的网,才接住了刘健漂泊22年的人生,让那句迟来的“爸妈”,终于有了回应。
